不早朝,是指在古代中国,皇帝的起床时间不早于日出时刻,即“朝日而起”,远离起居舍的一种行为。
早在唐朝时期,就已经有了“夜批文糊召内臣乞赏,不早朝,惯称晚朝”的说法。唐代权臣李林甫也曾劝谏唐玄宗,“正朝不早,朝礼未尽,耿耿不寐”,可惜并没有被采纳。
进入宋代,朝廷更是以“五更天”开始朝会。不早朝的风气也日益流行,更被一些文人墨客视为风雅之举。如宋代文学家陆游就曾在诗中写道:“遥望御街藻阁倾,乘凉沉酣不早朝。”
直到明清时期,不早朝的现象更为普遍。明朝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在其《醒世恒言》中曾写道:“近日不早朝者,各遣内客以金定义之,未朝一日,即权势全失。”可见不早朝已经成为了当时官场中一种常见的现象。
不早朝的兴起,背后反映出了古代政治文化的复杂性。在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家里,皇帝享有至高的权力,而不早朝之风则是对其权力的一种反抗。同时,不早朝也成为了一种身份象征,昭示着皇帝的地位高于一切。
如今,不早朝的风气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现象,但其象征的意义却不可忽视。它提醒我们,在一个国家中,权力被打磨、被制约,才能让这个国家更加权威,更加稳定和自信。